【华山风云录】-第四至五章
第(3/14)节
去。
可能是有某种天赋在身,十七八岁时我就已经读过了许多中医药著作,不说精通但也游刃有余,加之大城市里的成长条件,让我对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也有所领悟。要想了解这个地方就得融入这个群体,于是想干便干,从银号里兑了钱,又找了个合适的地方,我便在镇上开了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小诊所。
1929年南京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城里流行的话说,必须持证上岗,但在边远的乡镇地带,南京的政策还管不到这里,所以我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什么麻烦。
在中国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中医了,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但如果医者打出了名头和口碑,那家里却是可以做到门庭若市,而且诊金也可以收的很贵,在天津或者北平,这样的医生看一次病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不过多数情况下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另外说到药材,除了达官贵人用贵重药材,一般都是比较便宜的。有时候胡同里穷苦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说到西医,在城里有很多私人开业的医生,当然一般都是留洋为主的青年,更好的当然是有条件去医院,偏远的乡镇至是没这个条件,况且他们也不懂什么是西医。
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人过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难让人相信医术的水平,更别提那些听都没听过的温度计、听诊器了。不过时间长了,还是会有人上门,毕竟这镇上本来就没有几个能看病的大夫。
来到此地并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但凡是有病在身的人来者不拒,价格也公道,有钱多给没钱少给,能用简单的药去医治也不会玩套路。但钱是肯定会收的,我没有圣母的心,还不想引起人的格外注意。如果碰到行动不便的人,当然也愿意外出上门。
于是乎,渐渐来看病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年轻小姑娘,有了小毛病似乎更愿意让我问诊。这可能因为我对她们而言是陌生人吧,女人妇科病那些事情,着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其中也救过一些要过鬼门关的人。农村人喜欢偏方,诸如葱姜蒜泡水洗屁股可以治痔疮,刺脚趾急救中风十指尖放血即可痊愈,以毒攻毒拿蛇咬人,喝尿长生,淘米治疗烫伤,捂被子治感冒等等。说到底他们还是愚昧无知,另一个原因是太穷了没钱治病。
隔壁是一家裁缝铺子,做工以旗袍和中山装为主,时值隆冬,已经有人开始赶制春装了。再隔壁,是做豆腐的铺子,石磨磨出的白豆腐卖的还算不错......得到了认可的同时,我也从他们那里了解了很多,和周围的人也开始有了一些交流,渐渐的了解了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
作为弘农人的发扬地,
第(3/1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