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泰山巍巍 淄水滔滔(2)
第(2/2)节
以理论思维来掌握世界的哲学学说,它是在齐国产生和发育成长起来的哲学流派。齐人以阴阳五行的观点来观察星象,制定历法,又用来解释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节气的更迭,日夜的往复等,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
独具特点的伦理学说,是齐文化的第三个特点。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既讲“仁”与“礼”,但又不将其放在首要地位;二是十分重视功利。
孔子称赞管仲仁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孔子最讲伦理,他既然这样赞扬管仲,可见管仲为人的品格和为政的德行都与仁道符合。一次,管仲答桓公之问说:“信也者,民信之;仁(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仁,严也;质信以让,礼也。”(《管子?小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可见齐文化伦理中的“仁”,与儒家大体相同,但在伦理学说中所处的地位,却并不相同,它不是像儒家那样,把“仁”放到首要地位。管仲认为,伦理道德,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他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因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富国强兵之上。
第(2/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