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武淬砺 伍员造访(2)
第(1/2)节
自此,孙武不再热衷于垂钓,专心致志地修改《兵法》十三篇。
这次修改,孙武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兵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力求反映战争的普遍规律,论述战争制胜的因素,强调“庙算”(战前的最高军事决策)的重要。
强调战争和政治、经济、外交、气象、地理诸综合因素的关系。慎战是有国者、为将帅者谋划攻取的根本原则——发起战争,组织指导战争要审时度势,料敌决策,决不可轻率用兵。
以谋略取胜是《兵法》的灵魂,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全争于天下”,综合利用政治、外交、经济、科技各种斗争手段,力戒匹夫之勇。
要体现“因势利导”的用兵智谋,战略战术上都要尽可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力争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强调“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即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地形和其他条件,灵活用兵。
突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重要军事原则,亦即实事求是,摸清一切情况,才能下定作战决心,打败敌人。否则,主观臆断,贸然兴师,必然导致失败。
用兵要出敌意外,变化无穷,巧妙运用奇正虚实,强调以猛虎扑羊的压倒优势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结束战役和战斗。
考察南国水乡数月,孙武发现河流、沼泽在军事上,特别是在行军中的危害和作用,此番修改《兵法》,全都充实了进去。诸如《军争篇》中写道:“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九地篇》中说,用兵之法有“圮(i)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这两处的“沮泽”,都是新充实进去的。在《行军篇》中,还详细地补充上了在江河和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时予以攻击,这样就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人遭遇,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上雨,水沫至,待其定也。”(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来,要等水势平稳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如此等等。
修改中,孙武还在文字上下了一番工夫,力求行文准确,而不似是而非,令人费解或产生异义;生动形象,而不枯燥乏味,嚼蜡一般;通俗平易,而不艰深晦涩;深入浅出,既阐明深奥的军事道理,又人人能够读得明白,哪怕下级军官和士兵,读后必受教益。
第(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