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三人小会
第(3/3)节
便逐条地解读下去:“这个是我这些天以来,日日去到昌明书局观察他们的办事流程,所总结出来的资料。规章呢,只作为一个参考,还要结合我们自身去修改,今天就不细说了。说说咱们的弱项吧,比如福利。大致是关于学徒和练习员的食宿,员工的医药补助。听说部分大书社,还效仿西方要订立女同人的产假福利。此外,还有婚丧津贴、养老问题。这个呢,有待打听清楚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我们虽然做不成最人员分配问题,昌明书局有明确的经理室、营业处,比我们的思路清爽多了。至于人事部门这一方面,我倒是认为可以给李大姐涨涨工钱,请她兼兼差。正好她家里也不容易,丈夫刚刚出来,虽然仍旧回学校去教书,却是为了保释金弄得一身债务。如果她家庭方面顾不过来,我和丽莎也可以帮忙的。我分析下来,人家的营业处似乎并不比编译所的人员少。我们现在关于营业方面,几乎有些全靠贺君,这样是不行的。将来良言和锦绣要拓宽各地销路,慢慢地也要把出版图书的局面打开,更加需要一些懂经济和销售的人加入。”
贺忆安仔细看着这份资料,便就一点头道:“推广和销售往往靠一张嘴,我看可以试试放宽招工要求,识字即可,不必太过端着文化招牌的架子。”
邓丽莎也附议道:“就我们这一年的接触下来,新闻界的同行未必各个懂新闻。挂闲职的就不说了,还有政客门下一流的更是五花八门了,最终沦为台面人物的包装工具。更有甚者,一些目不识丁的大老板因为瞅准了化圈子,想洗脱大老粗的名声。这类报刊,完全没法入眼。所以我看,这个行业的门槛那是参差不齐的,全看报社自己怎么定位了。总而言之,就是我同意。”
“我也同意,民间未必没有人才。”沈初云说时笑了一笑,顺便提了一嘴闲话,“我就打个比方吧,上回去买药,看见药材铺的伙计就很会说话。大概也是学中药的关系,做起生意来,句句不忘带着典故,似乎也不比念过中学的学生程度差多远。抓药的次数多了,他又同我有些熟悉,偶尔抱怨起工作没有多大前途的话来。他去考过银行的练习生,其他成绩都不错,就不过上的不是文明学堂,英文分数太差,就没考上。他要当了我这里的练习生,倒是有许多机会任他发挥。”
贺忆安听时,将眼朝沈初云上下一打量,最后定眼观察着她面色,口内问道:“你老去抓药做什么?”
“这个……”沈初云不料他会把话的重点放在这上头,下意识地将手捂了一下肚子复又放开,含糊道,“反正不是什么大病,工作累了有些腿疼胳膊疼的,也很常见。”然后把眼一抬,跟贺忆安四目相对一番,又马上闪避开了。
第(3/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