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34.《新民报》创刊号
第(2/3)节
“可是,哪怕身在黑夜,总有人心怀大义!”
讲到此,李姓文人正襟危坐。
“若不是首领来到我平阳郡,引导我等走上光明之路,此刻诸位只怕还处在黑暗之中!”
“茫茫黑夜,顾先生做此诗为的就是希望我等永远记住,哪怕是寻常百姓,也要身处黑暗,心向光明。”
“一代人指的便是天下人,我和你,还有诸位。”
李姓文人说得慷慨激昂,引起一片欢呼,有读书人开始重新咀嚼这首诗的含义,越想越觉得此诗立意深远。
“敢问李兄,新民又是什么?”
这位李姓文人其实是元槿找来的“托”,实际也是新民报社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对付那些抬杠的。
只见李兄表情顿时严肃,对首领府邸方向遥遥一拜。
“新民自然是我平阳一直推崇的民主共和了。”
众人听后也是一脸尊敬,纷纷朝首领府邸方向拜去,拜完催促读书人继续朗读报纸下面的内容,接下来是一首长诗。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 作者:闻教授
“看不懂,有没有仁兄为我等讲解一番。”
众人皆是一脸迷茫的表情,古人第一次接触现代诗,看不懂也在情理之中,为了方便百姓理解,元槿还贴心的在每首诗下面加上了个人赏析。
细心的读书人已经发现了这首《死水》下面标注的诗词注释,他激动的大声念出来。
「“死水”比喻了在帝国主义压迫统治下黑暗腐败的大楚皇朝,“绝望”二字是作者在控诉这个无可救药的乱世现状,巧妙传达了作者对大楚皇朝以及“嗜血人屠”薛忘这类反动军阀的咬牙切齿之恨,整首诗充满浓浓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憎恶,以及对新世界到来的热烈期盼之情。」
原来如此,众人恍然大悟,《死水》真是一首发人深省的好诗!
很多读书人却是没想到原来诗词也可以这样写,白话成诗,真是奇也怪哉,虽然直白,却句句直击人心。
为了丰富报纸内容,《新民报》也是接受群众投稿的,元槿也没想到这几首诗会影响平阳郡之后开启一波诗词改革新浪潮。
更有人惊呼“闻教授真乃吾知己也!”,恨不得立马找到对方结交一番,可惜他们只能跟闻教授神交了。
元槿之前在誓师大会上有关共和的演讲经过润色也刊登在了《新民报》创刊
第(2/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