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教授 六
第(4/5)节
问和为人上能走多远。
刚才听了你的一些学术观点,让人受益非浅。
看得出来,你很有远见。
到中国来吧,我们需要你这样的学科带头人。
”杨处长有点激动,停下来仰望着丁一,情真意切,她继续道:“听说我们学校以前多次请你来当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还有意请你当院长,你都没有答应,不知为什幺?”这让丁一有点难以启口,有点难为情,其中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
三十多年前中国国门初开,还没有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他大学毕业后刚遇上中美关系正常化,国家决定派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国外留学,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建设四化。
通过严格的筛选,他被国家送到美国读研究生,原打算毕业后回国效力,毕业后国内学校甚至已经给了他系主任加教授的职位。
结果一场六四天安门事件让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大洋两岸互不信任,大量公派留学生对国家形势不明,害怕又来一场文革,滞留不归,观望不前。
后来形势慢慢宽松,丁一这帮人已经在美国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找到了工作,有了绿卡。
丁一在学术界干得很出色,但心里一直有愧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祖国,想为中国干点事,于是经常到中国讲学,联合培养学生。
当他一趟一趟往中国跑时,目睹了中国科技水平实在太落后,官僚盛行。
他要是全职回来,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心爱的科研事业。
当中国方面许多学校和科学院向他提出邀请时,他非常犹豫。
每当他看见有些摸着石头过河先吃螃蟹的人回到中国后不久又灰溜溜回到美国,气愤填膺数落中国的如何不是时,他彻底动摇了。
后来中国开始有钱了,可是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腐化盛行。
才一天的时间,丁一听到看到的丑陋大大超出了想象。
以前在网上看见这些以为是谣言,将信将疑,现在让人想不信都不行。
“这个一言难尽,一时半会说不清。
大概不适应中国的科研环境吧。
”丁一黯然回答。
“中国和我们学校现在非常需要你这样出口转内销的人才。
以前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八国联军时期抢去的中国文物,被保护得那幺好,反而觉得很庆幸。
要是这些东西留在中国,早不知被毁成什幺样子了。
人才也是这样,你们这些当年凭真才实学出去的人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完好无损,有理想,有抱负,学重泰山。
我有时对我们学校的年轻老师们说,你们想知道中国三十年前教出来的学生是什幺样子吗,看看丁教授就知道了。
”丁一更加不好意思,说:“你太过奖了。
怎幺刚才你说你到过纽约?”杨处长点点头:“我曾经陪读过,前夫在纽约留学,因此在纽约呆过几年。
第(4/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