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
第(3/5)节
接过镜子照了照,登时惊呆了,自己,居然真的年轻了许多。
「这是怎么回事儿?!」徐丽一头雾水,此时的她,已经完全看不出像是四十多岁的女人了,说她二十多岁也肯定有人信。
冯思文淡淡一笑,没有在跟母亲说什么,反正这日后和她相处的机会还多的很。
……当徐丽起来之后,冯雯雯看到徐丽如今面貌变得年轻,也是大是惊,询问究竟,徐丽只好支支吾吾,说自己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好说歹说,才把冯雯雯诓骗过去。
之后,冯雯雯也没多问,而是径自拿着老哥的稿子,去明报社上班。
……众所周之,香港《明报》之所以能够成为在香港三足鼎立的大报社,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大,那就是武侠大师——金庸!《明报》创业初期,尽管创办者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
《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
有传说,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
每当他们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
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
他们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
咖啡、渡船不过是其中两个平常的故事而已,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
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
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直至今日,方才跻身香港八大报刊杂志之列。
而此时,冯雯雯能在大学还没有毕业就在这里兼职做编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一大早,来到明报之后,冯雯雯就直接找上了报社的王总编辑。
不能不说,冯修文在香港的地位真的非同一般,再加上和金庸关系也好,所以王总编辑得到金庸的吩咐,自然不敢怠慢冯雯雯。
此时,冯雯雯陪着笑脸将老哥的文章递给了王总编辑,说道:「总编辑,你看看,这是我哥哥写的文章,您看看有没有发表的可能……」「文章……我看看……」王总编辑拿过文章,翻看了两下,登时微微一愣,说道,「这像是武侠小说……可是似乎又不是武侠小说,有女娲……还有能在天上飞,这是什么小说啊
第(3/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