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当策划 第74节
第(4/4)节
随后,学子们便呈两极分化,熟读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一眼看破。
而不甚熟悉的,则在心里纷纷大骂陆久安出的题目实在阴险狡诈。
幸好他不是学政大人,实在是这一题太偏了,不仅是个截答题,还是个书章外题,一般学政选题大多也就选自一本书算了,偏陆县令他截了两本隔了十万八千里毫无关联的书搭在一起。
于庶人,原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礼记·大学》。
逝者,原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
前一句讲的是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后一句则是孔子带弟子前往泗水观洪,见滚滚黄河奔流不止,有感而发。
好嘛,这下不仅搭得远,还搭得滑。
倒不是说这题目难,而是太简单,正因为简单,可以破的范围就太广了。
两句经义搭在一起,你既可以用万物变化其心不移来破,“圣人成其道,正己待无常乎。”
也可以用时光短暂,当利用有限的时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破,“圣人时短身微,得其道长其身也。”
还可以引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进学不已,流水不腐来破,“盖工学者,累土积末而不缀。”
总之破题千千万万,端看高低。
学子们想到此,都不约而同抬头看向陆久安,看他会如何破。
陆久安他......
没有破!
他是来讲学的,是要讲书中大义,不是来教他们如何破题承题写八股文的。
于是陆久安从逝者入手,先感慨生命和死亡。
“混沌始开,化蜉蝣,生草木,衍血肉......”陆久安此论把圣人之义和未来的生物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再参考清朝龚自珍先生的己亥杂诗来阐述:“人死身灭,落红成泥,化山水清风,而色无,而形空,乃寄太虚也。”
人走出时间之后,就变成了宇宙中最微小的粒子,山间的风是他,天上的云是他,摇曳的大树是他,飞舞的蝴蝶也是他,虽然离开了,却满是人间。
第(4/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