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荧荧烛光 灿灿地图(2)
第(1/2)节
孙子举着烛台的右手向右移,向下挪,烛光照亮了吴国的疆域,吴国的政治情势又闯入了他的脑海,驱逐了其他的一切。
初吴王寿梦夫人生四子——遏、戴吴、句余、季札。其如夫人亦生四子——蹶由、州于、掩余、烛庸。寿梦夫人所生之四子中,以季札为最贤,寿梦欲让他继承王位,但季札尚未被立为太子,寿梦已卒。遏尊父意,让位于季札,季札不受,逃耕于延陵(今江苏省镇江市境内),于是遏即位,是为吴王诸樊。诸樊在位十三年,临终遗嘱,王位兄终弟及,以期传位于季札,于是戴吴立,是为吴王余祭。余祭在位三年卒,其三弟句余立,是为吴王余昧。余昧在位十七年卒,季札仍不愿继君位,执掌兵权的余昧之子便取而代之,是为吴王僚。公子姬光乃诸樊长子,认为季札既不就君位,就应该传给他,遂起篡权夺位之谋。公元前515年夏,公子光乘吴王僚使其亲信子弟伐楚之际而杀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在夺得王位之前,就已经数次将兵伐楚,屡与楚军周旋于江淮之间。长岸与鸡父之战,吴军能够以寡击众,以弱胜强,全是阖闾的谋略。阖闾为人精明英武,素孚众望。即位以后,更加志在制楚,以争夺江淮之霸权。他刻苦图强,肯于学习,诚恳纳谏,勇于改过;鄞恤人民,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食用,均极节俭。且在此时,伍子胥与伯嚭怀着杀父灭族之仇,先后逃奔来吴,与阖闾积极谋楚,伍子胥又奉阖闾之命,恳切请孙武出山。阖闾初以伍子胥为行人,伯嚭为太宰,孙武为客卿,继而又专授孙武以国政。自此,君臣上下,戮力同心,惩治腐败,改革吏治,力图富国强兵之道,大辟鱼盐山林之利,广励工商之业,使吴日益富饶。姑苏城西四十里有鸭城河,无锡县东二十里有鸭城,阖闾亲自牧鸭其间,以倡导百姓,故民勤物裕,国力富强。修明法制,进用贤能,练兵习武;同时根据吴之国情,与适合于江淮作战的地势而建立三军。每军设将军一人,副将军(佐)一人,车二乘,载日月旗,建晋鼓,挟经,秉桴,全军约一万一千二百人。一军下辖十旌,每旌设嬖(bi)大夫一人,掌管建旌(旗),提鼓、秉桴各一人,主击鼓发令,挟经一人,主文书谋略,每旌全员约一千一百一十人。每旌十行,每行行兵一百人,行官上士一人,行帅三人,执铎一人,主持大铃,执稽一人,主稽名籍与补给,建幡一人,专执旗幡,执盾一人,执标识之盾,每行官兵约一百一十人。
第二军与第三军,同第一军之编制。上述编制之三军共约三万三千六百人。吴之三军编组已成,阖闾授命孙某选练将士,演习战阵。而阖闾亦常出入士卒之中,与之同甘苦,共起居,同饮食,于是军心志气大振,即使在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亦未影响军事训练和三分敝楚长期消耗战备的实施。
孙子端着烛台,一会移向楚国,一会挪回吴国,移来挪去,反复审视吴楚这两块山相接、水相连的富饶美丽的山川,随着烛光的挪移,视线的往复,他的脑际里萦绕着六年来吴楚交战的一
第(1/2)节